豆豆(魯碧.司瓦那,石瑛媛)

漢名為石瑛媛的豆豆在十八歲左右便隻身至台北闖天下,靠著自身對於美感的敏銳嗅覺,機緣巧合地成為台北百貨界知名的櫥窗設計師,在台北城市最豐富熱鬧的西門町一帶,生活打滾長達十二年的時間。在充滿五顏六色塑膠裝飾品的櫥窗百貨業界中,豆豆卻本能的開始使用原始天然的材料作為元素,在當時的業界中豎立了獨特風格;不論是櫥窗設計或是個人的藝術創作,從此她就捨不得離開漂流木這個素材,對豆豆而言,漂流木除了具有某種「漂流四海、回歸土地」的意涵外,在其藝術生涯中也扮演某種引領她前行的角色。
而另外一種充滿浪漫想像的材料-海邊撿拾的玻璃碎片,尖銳處已被磨蝕的圓滑細膩,亦是她偏愛的元素。
而另外一種充滿浪漫想像的材料-海邊撿拾的玻璃碎片,尖銳處已被磨蝕的圓滑細膩,亦是她偏愛的元素。
漂流木與玻璃碎片的使用,除了用以形塑出具體作品之外,某種程度它迴流至豆豆自身,喚起自我的認同意識:「以四海為家的漂流人」、「對世界充滿想像的女性」、「在深刻經驗的洗禮後,反樸歸真的美好」。也因此,創作過程不單只為了最終的藝術作品,同時更包含了豆豆對自身生命的自我詮釋與自我塑造。
以近期作品〈女人夢〉為例,豆豆以浮雕手法配合玻璃鑲嵌技術,刻劃出一位擺盪在夢境與清醒之間的女性,在個體的自我完成與家的牽連關係兩者間,裡頭有著怎麼樣也無法全然完滿的遺憾、牽絆,而這是豆豆現階段的重要課題之一。〈牽依娜的手〉,則是一件溫厚細膩的作品,在觀看同時耳邊似乎也想起母親的吟唱曲調:豆豆撿拾廢棄的桌面,順應木板上因長期耗用而形成的凹凸痕跡,雕鑿出純真的視覺符號,並在此作中表達其對母親意象的自我詮釋:「母親永遠如海般承載、接納,孩子不論走得再高再遠,總會回頭,那雙牽著的手,不了也放不了。」
2002年台東金樽海灘曾發生一次重要的藝術事件,十數位東部的藝術工作者透過歸零的原始生活方式,以漂流木為主要素材,於金樽海灘集體生活創作,長達三個月的時間;當時這十數位藝術工作者取名「意識部落」來稱呼其行為與其團體,而豆豆正是這份精神核心的重要催生者。豆豆在金樽海灘上的作品〈舞動〉,為豆豆以最少數量的漂流木組成之作,枯朽的漂流木被轉化為強韌的律動線條,在大山大水間呼喊、跳躍。2003年在台東「都蘭山藝術季」發表作品「電氣螢火蟲」後,豆豆開始嘗試在漂流木主體外,加入半透光材質與光線等元素;作品〈蝴蝶谷〉即是她所擅長的大型漂流木裝置作品,木材質感與半透明燈光在此交合出特殊的輕靈氣息。
以近期作品〈女人夢〉為例,豆豆以浮雕手法配合玻璃鑲嵌技術,刻劃出一位擺盪在夢境與清醒之間的女性,在個體的自我完成與家的牽連關係兩者間,裡頭有著怎麼樣也無法全然完滿的遺憾、牽絆,而這是豆豆現階段的重要課題之一。〈牽依娜的手〉,則是一件溫厚細膩的作品,在觀看同時耳邊似乎也想起母親的吟唱曲調:豆豆撿拾廢棄的桌面,順應木板上因長期耗用而形成的凹凸痕跡,雕鑿出純真的視覺符號,並在此作中表達其對母親意象的自我詮釋:「母親永遠如海般承載、接納,孩子不論走得再高再遠,總會回頭,那雙牽著的手,不了也放不了。」
2002年台東金樽海灘曾發生一次重要的藝術事件,十數位東部的藝術工作者透過歸零的原始生活方式,以漂流木為主要素材,於金樽海灘集體生活創作,長達三個月的時間;當時這十數位藝術工作者取名「意識部落」來稱呼其行為與其團體,而豆豆正是這份精神核心的重要催生者。豆豆在金樽海灘上的作品〈舞動〉,為豆豆以最少數量的漂流木組成之作,枯朽的漂流木被轉化為強韌的律動線條,在大山大水間呼喊、跳躍。2003年在台東「都蘭山藝術季」發表作品「電氣螢火蟲」後,豆豆開始嘗試在漂流木主體外,加入半透光材質與光線等元素;作品〈蝴蝶谷〉即是她所擅長的大型漂流木裝置作品,木材質感與半透明燈光在此交合出特殊的輕靈氣息。

豆豆的創作不拘於某一形態,她總是朝向不曾被探索的領域,呼吸最新鮮的空氣。創作的重點不完全在於最終的作品,她將創作過程視為一次反思自身的機會,作品所具有的個人意義即是在這樣的過程被凝注到物質材料裡。對豆豆而言,最重要的是「過程」,是不去預設未來樣貌,但卻清楚自身方向的行走姿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